短暂性脑缺血发作(transient ischemic stroke,TIA)常在爆发性脑卒中前的几个小时或几天内发生,医学上称这现象为冒烟型脑卒中。TIA发生时,通常会表现为突然间口齿不清、说话模糊、身体局部麻痹、四肢无力、头晕、走路不稳、视力出现问题等等,这些症状可维持几分钟至数小时。发生TIA后,部分患者可能会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发生脑卒中。研究表明5%的TIA患者2天内会发生脑卒中,10-20%的TIA患者90天内会发生脑卒中。同时,将近25%的患者在卒中发生前有TIA病史。
TIA的常见原因:(一)微血栓:颈内动脉系统和椎-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硬化狭窄处的斑块、附壁血栓、血液凝块及血小板聚集物等脱落后,阻塞了脑部动脉,当栓子碎裂或向远端移动时,缺血症状消失。 (二)脑血管痉挛:颈内动脉系统或椎-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硬化斑块使动脉血管管腔狭窄,该处产生血流涡流,当涡流加速时,刺激血管壁导致血管痉挛,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,旋涡减速时,症状消失。(三)脑血液动力学改变:血管闭塞或狭窄时,如病人突发一过性血压过低,由于脑血流量减少,而导致本病发作;血压回升后,症状消失,本病多见于血压波动时。此外,房颤导致微栓子脱落、房室传导阻滞、心肌损害亦可使脑局部血流量突然减少而发病。 (四)颈部动脉扭曲或椎动脉受颈椎增生骨刺压迫,当转头时可能引起本病发作。
遇到TIA我们该怎么办?
(1)TIA发生时请及时到医院检查及治疗,能够明显减少患脑卒中的几率。TIA 是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,很容易进展为缺血性脑卒中。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,每耽误一分钟可造成190万个神经细胞死亡、140亿神经突触破坏,缺氧1小时大脑老化3.6岁。缺血性脑卒中能够有效救治的时间窗非常短,如果能够被早期识别,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开通血管,使大脑恢复血流灌注,多数患者可以明显恢复,甚至出现奇迹般好转,可能不遗留任何症状。(具体详见上一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治疗)
(2)进行正规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治疗,包括控制脑血管病危险因素、大动脉粥样硬化的抗血小板、降脂治疗或介入干预、心源性栓塞的抗凝治疗等。
那么TIA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吗?我们要辩证的看待此问题。
法国的Corine Aboa-Eboule等人曾对3015例新发脑卒中与TIA的关系进行了一项研究,结果表明这3015例患者中既往有TIA病史的卒中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更短;既往TIA病史使重度残疾的总体风险比下降39%。最后作者表明卒中发病前,近期的(4周内)TIA病史有神经保护的作用,与患者的良好预后相关,且降低了患者1月和1年的死亡率。
塞翁失马焉知非福,也许,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。TIA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预警,且其对随后的脑卒中有神经保护作用。因为前期的TIA就是人体天然的原位缺血预适应,前期的缺血、缺氧后可以激发机体自身产生保护因子和功能,从而对后期的卒中损伤产生了保护作用。然而以目前的医学水平还无法做到无创的原位缺血预适应,但是研究表明远隔缺血预适应同样可以起到神经保护的作用。
什么是远隔缺血预适应?远隔缺血预适应:是指肢体在受到短暂、规律、非损伤性的反复血流阻断与复流刺激后,诱导机体产生对缺血缺氧的耐受,从而使远隔重要器官(心、脑、肝、肾等)对随后发生的致命缺血缺氧损害产生保护作用。
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吉训明教授指出,“这种治疗方法为内源性治疗,即调动机体的自身防御和修复机能,达到脑缺血的预防和治疗的目的。此法无需住院、无手术风险,对于频繁TIA、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病变的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。有三高及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、有其他高危因素的中年以上人群、不愿意或不能耐受手术治疗以及烟雾病、青年卒中或其他不明原因的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患者,均可选择此种治疗配合药物治疗。”